顯示具有 兒童與青少年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兒童與青少年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8年6月3日 星期二

偷竊的緣故:為什麼小朋友會不告而取?

DSC00684前一陣子有一個小朋友,被學校帶至諮商中心,因為他總是會拿別人的東西,不論老師、同學、校內福利社及校外商店,幾乎都被他「光顧」過。學校也快束手無策了!

有時心理工作者被賦與很特別的期待,希望在與我們會談後:

  • 可以不做壞事(那不是警察的工作嗎?)
  • 功課變好(那不是老師的工作嗎?)
  • 聽話、有禮貌、人見人愛(那不是父母的工作嗎?)

有時人們期待,和我們談過一次後,我們會給小朋友吃神奇小藥丸,從此... 世界大同!(那不是國父的工作嗎?)

很多時候,我只做一件事,試著和小朋友們一起弄清楚,是什麼緣故讓他們這樣做?並試著減少或調整這些緣故!但前題是,我們得先與小朋友們取得「合作關係」下才容易看到效果,因為他們會被送到我們這兒來,通常是「命令、處罰」已無效下的狀態。

幾過了許多的觀察及思考,今天早上突然,在一個小朋友身上看懂了「為什麼他拿東西總是不先問過大人?」... 因為他的經驗中,充滿了大人的「否定」:不可以、不行!對他來說,他相信問了會被否定,反正拿了再說!

2008年5月9日 星期五

兒童的心靈:與情緒困難小朋友的相處經驗

P1040349什麼是「情緒困難」?因為不喜歡那麼直接的就用情緒障礙或情緒問題來看待小朋友。其實沒那麼多的障礙及問題的,許多的小朋友只是有時不那麼容易表現大人們期待的情緒而已,而這樣的不容易,即所謂的困難!

與情緒困難的小朋友相處的重要關鍵是「避免被激怒」!但老天爺啊,真的很難!就如同照片一般,在不斷被攻擊下,大人們很難不反擊!

原因是,一般情緒困難的小朋友,他們在表達不開心有幾種可能:

  • 衝動型:他沒有惡意,只是做什麼都要立即滿足,活動量大經常出包,或弄壞些什麼!
  • 對立型:也表達一切行為的目的,就是要激怒你!

如果是第一種,你的怒意會升起他心中的恐懼,而恐懼很快的會生出兩個小孩,第一個叫挫折:他不懂何以他怎麼做都會得到同樣的結果:責罵及處罰!第二個叫憤怒:只有憤怒可以暫時幫他離開長期挫折與恐懼的感受!於是這樣的小朋友,對大人的怒意非常敏感!

如果是第二種,讓你生氣就是他的目的,所以你的生氣,會增強他的行為!

 

所以不管是哪一種,大人的憤怒所帶來的結果都不是我們期待的!但刻意的壓抑憤怒,也是無效的!因為孩子可以敏感到大人背後的情緒,壓抑的結果只會引來不斷的試探,以證明他們的信念「你在生氣」。很難吧!

真的,所以我不太去責怪他們的父母或老師!因為身為治療角色的我們與小朋友片刻的相處中即體會那麼的不好受,父母及老師得面對是無止盡的數小時!

「避免被激怒」的方法是,在你生氣之前或在他闖禍之前,即將他拉開或抱離他將造成的後果!並讓他知道這是我們不希望發生的!重點在不是用警告的方式,而是直接介入,幫助他離開將闖的禍。

這時如果你有信仰,別忘在心中祈禱!因為我知道.... 那真的很難!

2008年3月26日 星期三

研究:注意缺陷過動症患者的大腦晚幾年成熟,但是循著正常的型態 /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NIMH)

adhddelaytimelapse 一項由美國國家衛生院(NIH)的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NIMH)的研究員所進行的造影研究顯示,患有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的年輕人,他們的大腦依正常的型態成熟,但是和無此疾患的年輕人相比,平均來說,在某些區域晚了3年,延遲最主要的區域是在大腦外層(皮質)的前部,那裏對控制思考、專心和計劃的能力很重要。其他的話,兩組呈現類似的由後到前的成熟,不同區域在不同的時間點達到最大的厚度。

上面這個圖是大腦的發展,有顏色的部份是已發展完成的,而空白的部份是尚未發展的。過動與注意力缺陷的孩子要到11歲以上才能發展到一般7歲孩子的程度!

之前常花許多力氣來安慰父母及老師們,每個孩子本來就不一樣,有些孩子的體育發展的較快、有些孩子的美術發展的快、有些孩子的數學發展的快,同樣的每個孩子發展慢的項目也不同,過動及注意力缺陷的孩子,在衝動控制、注意專注與訊息整合上的發展只是比較慢,只要我們幫助他們渡過這段時期,有許多孩子仍可以慢慢追上!

對我來說他們並非是缺陷或障礙,只是發展稍慢的正常孩子!

會這樣說,來自對這群孩子的長期相處及研究上的推論,也讓父母及老師們在診斷及藥物的迷思下,能有一些希望,但現在這個說法,不只是個人的經驗及為家屬打氣的方法,也得到更多的支持。

往往父母或老師,在許多精神診斷的名稱下,是那麼的孤單及無助,他們面臨的是外人難以想像的辛苦,要面對的是許多的指責及質疑,如何在協助孩子的過程中,為他們打氣,對我來說是件很重要的工作。往往在協助孩子的過程中,父母的狀態經常被忽略。但在我的經驗中,孩子的改善,其實與父母、老師的穩定性有很大的關係!

天下的父母們!加油....

進一步的網路資料:

2008年3月20日 星期四

兒童們教我的事:孩子的對立、兒童與青少年心理經驗

DSC00403 昨天來了一個孩子,非常可愛的一個女孩,被老師帶到會談室,老師表示她經常會與其他學生衝突。來到這兒,一開始向他打招呼:

會談者:妳好啊!
小女孩:什麼?
會談者:你好啊.... 妳叫什麼名字啊?
小女孩:.....
會談者:妳不想說啊.....
小女孩:什麼!什麼!......
會談者:..... (看著她微笑)
小女孩:..... 什麼!... 你... 爆炸頭啊!

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來自孩子的對立態度,對一般人來說會不太舒服,而對我來說也是!因為我是一般人...... 但在當時我看到的是,孩子的對立,背後的情緒來自不安,協助了解何以不安!才是我們的工作。

唯有真正的找到不安的來源,才有機會協助孩子自己解開這個結。

如果此時很快的立刻糾正她,她可能會配合,因為你的權勢及威脅,她可能會反抗的更凶,也因為你的權權勢及威脅。心靈的法則告訴我,你無法透過憤怒得到平安!不只我們自己,孩子也是,許多的情況下憤怒得到的往往是更多的憤怒!它可能是立刻展現的,也可能是被壓抑下去的!但終究一樣...

在我們經驗裡,許多的憂鬱者心中所埋藏著不計其數無法被發出的憤怒!最後他們把所有的憤怒對著自己,選擇了結束自己生命的這條路。外人不懂他們何以要自殺,但他們想結束的其實不是自己的生命,而是心中那無法被了解、無法被解除、那永無止盡的痛苦!

了解了這個孩子曾經經歷了兒虐及被遺棄的痛苦!
接著孩子的話...

會談者:哦!原來我叫爆炸頭啊!....妳好啊!我是爆炸頭,那妳叫什麼名字啊?
小女孩:什麼!.... 我叫高麗菜啦!(小女孩姓高)

孩子的對立來自對人的不信任,許多這樣的不信任,源目長期以來被對待的下形成的信念!

許多在家庭暴力中的孩子,長期生活在恐懼中,印象最深刻的人際關係就是「攻擊者與受害者」模式
在與人相處中要嘛撰擇成攻擊者,不然就會變成受害者
為了生存及擺脫被害者的處境
自然在與其他人相處中充滿攻擊性
他們用攻擊來克服心中的恐懼
當他們攻擊成功了他們會體會到勝利者的滋味.... 證明選擇攻擊是對的
常他們攻擊失敗了他們往往會受到處罰..... 在處罰中再度變成受害者,再一次加強如果沒變成攻擊者會變成受害者的信念

後來的會談,許多的部份對話的對象是老師,因為當小朋友不想說時!他們有權利不說... 我喜歡他們是主動且有意願下再聊!

當孩子知道不會被強迫下,他們更有可能說出真心話!

評估結果,這個孩子的確對人較對立,並出現衝突,但從去年至今,已明顯改善並持續中,當孩子持續改善中,表示目前我們所提供的協助是有效的!我認為這時需要的是「對孩子的鼓勵,而非進一步的要求!」

有時很心疼這些孩子們
因為大人們不容易看到他們的努力
特別是他們正從負80分進步到負20分時...
你知道那有多困難嗎?
但許多人急著看到他們的分數變正的
甚至要求要到正60分?
大人也沒錯
只是
當孩子在挫折中再次失去信心時
他們學會的是反正再怎麼努力都沒有用
很快的大人們會看到他再度的退步
並可能比以前更嚴重

2008年3月16日 星期日

兒童與青少年心理:孩子的試探

DSC00428經常聽到許多父母、老師或治療師,非常不滿的提到:他們是故意的!這些孩子不斷的做出許多行為來試探大人們的底線,一定要制止不然後果不堪設想!

似乎常得到肯定的孩子較少在人際互動中進行試探,多年來的經驗了解其中兩種可能性,其中一種是他們早已學得如何受到肯定另一種是因為,他們對人的安全感,所以不需要透過試探,來開始他們的人際關係。

而經常生活在責罵中的孩子,卻經常在試探,似乎是因為,他們往往做不到能被肯定的行為,但又耽心著下一秒隨時會出現的責罰!

不論是門診、家裡或身邊的眾多孩子們,感謝他們的示現,讓我有了許多的感觸與成長。

在面對孩子的試探時,往往大人們會有兩類反應:

  • 忍耐與壓抑:一般人往往從這種模式開始,到後來忍無可忍時,情緒一發不可收拾。
  • 大聲喝阻並立即處罰:有些人個性上會直接表達、但有些人會在第一種模式忍無可忍之下出現第二種模式。

這也是經常受到責罵的孩子之所以試探的原因,因為在他們的經驗裡,不管那一種,結果可能都一樣。透過試探,最重要的是要證明,他們的信念「無論如何,我一定會被罵(打)」是正確的,反正不管早、不管晚,結果是一樣的,自己終究會被罵,「試探」可能有機會「找到不同的原因」:

  • 是因為大人先發脾氣錯怪我,所以我才會生氣!
  • 而不是我犯錯,所以大人才生氣!

在他們的經驗中,犯錯與被處罰的經驗是如此的深植腦海,他們無力表現成大人眼中所要求的乖小孩,於是只能在這樣的試探中,為自己找到一個平反的空間。

你能體會嗎?那種從小到到從來沒有被真心的肯定,只有不斷的犯錯與被處罰,所發展出的信念及求生模式....

2008年3月13日 星期四

兒童評估與智力測驗的表現:從山的另一邊來的兩個小朋友

7-11 02

過動的小朋友究竟怎麼辦?有位認真的社工員開了大老遠的車子,從上的另一邊來到了我們這兒,問了這個問題!

這兩個小朋友是一家人,在兩年前即來這兒進行評估。在鄉下地區由於能選擇的評估機構不多,很多孩子都會在相同的地方進行治療、評估與追踪,它提供了一個機會讓我們看到孩子們在不同年齡的發展與改變,記得門診有個小朋友從小學到國中畢業都來這兒評估,不但孩子對這兒熟習較容易上手,有時也可能建立不錯的關係及情誼...

孩子沒辦法乖乖的坐好上課!是讓很多老師、家長們頭痛的狀況。

但這樣的狀況究竟是因為:

  • 智力上的問題:因發展的能力及理解有限,無法配合班級運作及規定所造成。
  • 活動量及注意力的問題:因靜坐及專注上的困難,很難在一個主題上持續超過十分鐘,更別說上完一堂課了。
  • 情緒上的問題:許多孩子在長期被誤解或挫折後,對大人及社會發展出不信任及不配合。

試著去區辦孩子無法好好上課的原因,就是心理師們的工作;這兩個可愛的孩子,在智力測驗上的表現都不好,但其中與活動及注意力的部份出現明顯困難,即使智力測驗的分數達到障礙的標準,往往心理師會更謹慎參考更多的資訊,而非立即認定為智能障礙。

IQ孩子一開始是因兒虐的問題被通報,出現攻擊同學等行為,家庭的不穩定往往是孩子出問題的重要來源,所以兩年前我認為應先解決的是家庭的問題,並提供學習上的協助後一段時間再追踪,對我來說重點不是為孩子下一個診斷(那是醫生的工作,他們辛苦了!),而是如何才能協助孩子。提供改善的方向後一段時間再追踪,有機會更精確的了解問題的真正原因... 

三年後家庭的問題部份改善了、在老師的努力下整體智力的分數出現進步,然而注意力的困境仍然明顯,問題可能的原因更清楚了一些... 在這次評估中,我認為注意力及家庭的因素如能再改善,兩個孩子的表現,將還有更多進步的空間。

家庭的改善方向較單純,接下來的問題就是社工老師所問的:過動的孩子該怎麼辦了?

2008年2月26日 星期二

智力功能的評估

200802 032今天協助一個個案進行認知功能方面的評估,發現他的能力遠低於表面上看起來的水準。對我們而言,心理師不只看表面的現像或症狀,而是必需進一步找出這樣的表現,是原因、過程還是結果。簡單來說,一個人心情不好會讓他的能力下降,而一個人能力不好也可能會讓他不開心。於是目前個案智力表現低落,是因為情緒或症狀干擾所致,還是原來認知能力差,是導致他情緒不好的主因。

臨床上使用的智力測驗,與大家國高中或入學的智力測驗有相當多的不同,它不是是一種紙筆測驗,它比較像在玩各式各樣的遊戲,其中包含了語文、字詞、算數、拼圖、記憶.... 等並是在一對一的互動中進行的,整個過程可能需要一個半到兩個小時。

一個有經驗的心理師,在測驗的過程中不只能從結果知道個案是否有智力障礙,透過互動及觀察,可以了解個案在認知功能上的強項及弱項、作答的傾向、挫折反應、自信程度、是否有學習及情緒方面的困擾,並透過事後的檢驗,有時可以了解個案何以會答錯!

而測驗的過程,也是一個極佳的會談環境,有時可問許多平時不見問得到的資訊,至於如何做,這就是專業機密囉!有些人透過測驗的過程,詐取障礙的身份,關於這一部份也是我們評估過程中的會注意的!有次在測驗結束後,馬上讓對方知道,他剛剛在那幾個地方是亂答的,他的反應是:「你怎麼知道?」當然即使那次的測驗分數很低,在報告上會清楚註明分數的效力有很大的疑問。

2008年2月17日 星期日

學習困難新突破 閱讀感想

bk-dore2

上個月杜耳學習發展中心,來信與心理服務網聯絡,介紹一個針對學習困難學童的療法:杜耳運動。它來自英國,針對7歲以上有學習困難兒童、青少年及成人所量身訂做的運動計畫 。杜耳中心在2005年開設了台灣分中心,將近五百位參加者 。期盼,讓更多需要克服學習困難的朋友獲得幫助。

並寄了簡介資料及書籍希望能介紹這樣的治療方式,目前這本書正在手上閱讀中,在臨床上我們將這之稱為「學習障礙」,理論上針對這樣的小朋友,目前多從教育上針對其障礙的來源,設計個別化的教育計劃,得到有效的協助後有機會能有不錯的學習反應。但實務上特別是在教育資源有限的地區,其實能得到的協助很有限。

所以知道能有一個專門的療法,從針對小腦所設計的運動來改善學習的困難,的確讓人想進一步的了解,不過初步了解它是一個商業化的療程,需要自費進行,聽說同事說費用並不低,而效果如何?目前亦仍無法得知,而這本書待看過後再與大家分享!想進一步認識的可與該中心郭姵吟專員聯絡,相信她會很 熱心的解答!

前面四章介紹了幾個故事與杜爾運動的發展,讓人感動的部份反而是作者的表哥葛瑞紐曼:他致力於幫孩子尋找自己的專長,直到他們可以發展全部的潛力為止。這樣的精神與努力,似乎給了我在青少年工作一個方向。

其次作者從商界轉入教育界,一開始推行一個全國性的網路學習成效評量系統,正是近幾年來所想進行的方向。企業家與學者的不同在於必需將想法、概念或幻想,透過商品的形式加以實現,在市場及大眾面前公開的被檢驗,可能受了馬基維利的影響,在醫療領域工作了許多年以後,反而對企業家的商業模式多了一些尊敬,因為它的「誠實」,它直接告訴你是一種商業行為!而非現今發現有愈來愈多的醫療與教育領域,它們在做同樣的事,但卻仍打著醫療或教育的旗幟堅稱自己是為了人民!另一個令我敬佩之處在於企業家的實踐力,他們是將想法實現的當代魔法師。

接下來再回到書本及主題本身,從「小腦發展」的角度來看待學習困難,是一個有意思的角度,書中提到有些太空人返回地球後會短暫呈現一些和讀寫困難相仿的癥狀,所以NASA設計了一套想找出原因的儀器,這也是杜耳運動評量儀器的最初來源。學習與閱讀方面的困難,可能與小腦在整合各種感官與訊息時的困難有關,找出可能的弱勢,透過運動形式的練習來訓練小腦就是其理論的核心,其相關的概念如下:

  • 運動可以刺激腦部

  • 任何重複性的方式都可能為小腦帶來改變

  • 眼球平滑移動與閱讀的關係

小腦的功能:

  • 協助保留並處理接收的資訊

  • 協調四肢、保持肢體平衡

  • 控制眼、手、嘴、舌及聲帶等部位的精細動作

  • 將情緒與事件連結

  • 小腦像圖書館員/索引功能/交互參照功能

基本上來說這本書比較像作者的創業奮鬥記錄,除了上述對學習困境的概念外,從創業奮鬥的角度來看這本書,也能有一些收獲。除此之外,書中有些概念也值得一提針對「治療」與「疾病」,作者似乎更保留的使用這些概念。如果「學習障礙」只是一種能力尚未被發展的狀況,透過練習大部份可以學會,那它不應被稱為「疾病」,更不應使用「治療」此一概念。

至於書中有很多部份在傳達的,是這個「訓練」許多成功的見證及高達90%以上的成功率,待在醫療領域這麼多年,看過太多「神奇療法的旋風」,從當年的百憂解到基因療法.... 雖然許多現在仍在進展,我只能說,除了當年發明抗生素外,到目前為止我沒有看過一個神奇的療法能持續超過兩年,人類面臨的疾病並沒有在當代醫療的進步下見到真正的署光,醫療愈發展人們在疾病及未得到的疾病前只有愈無助及恐懼,是醫療的根本方向出了問題嗎?只能說,加油好嗎!

所以每每看到超過百分之九十的神奇療效,就有種難以形容的感受!但這一切,只能讓時間來證明!

如果你問我,看完書後對這個訓練的看法,我會認為它是一個值得嘗試的方法,透過訓練小腦在促進閱讀、學習及注意力,是一個值得一試的方向,但是它的費用的確不是每一個人都能輕易付擔的,書中也花了不少篇幅在討論別人對這個訓練費用太高的批評。作者並沒有直接,但試圖引導讀者們去思考,能讓一個人改變一生究竟值多少錢?

這讓我想起了一個發生在身邊的故事,同事的親人前幾年得了癌症,不到幾個月已發展成未期,試過了所有療法,最後有一天,醫生認為病人的問題不樂觀,跑來與我的同事討論,醫生問目前還有兩種藥物,問同事要選那一種,有一種一次需要好幾千元,另一種一次得幾萬元,但都無法保證有效!

這要怎麼選擇呢?醫生丟下了這個難題給家屬!

我認為這個困境不應留給家屬來獨自承擔,醫療提供者也是收取費用者,一但你要數取這樣的費用,也需為這些支付的成效付更多的責任。

由於對這個療法,我的了解仍相當有限,仍無法推薦或反對它,但就目前的了解,作者發展此一療法的努力與付出,特別是其發展的動機來自其親人的切身之痛,這兩個部份是讓我感動的!作者努力的透過累積更多的成效,讓政府參與其費用的補助,期待看到它的成效!

最新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