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2日 星期三
Bhagavad Gita
從忙碌到稍閒...
心... 未曾安歇
用今年國家給的旅遊預算
買了一本
博伽梵歌
不受業所束縛的行為
奉獻
原來... 一切祭祠的起源
只是上天原本的德性即是奉獻
予此祂涵養了萬物
而人們的奉獻
只不過回返其源... 與之合一
依奉獻而行
不受行為的動機、後果而左右
歸依於上師、天、萬物之主
依此而行
非行、非非行....
一切因緣的運作謂之道
道之行
起作萬物... 而非永恆
立此
前伺後顧.... 行、不行、不不行....
2010年4月11日 星期日
2008年6月13日 星期五
震動之后的移動:開始囉!三十五歲是上班族的一個指標...
2008年3月25日 星期二
徹夜響亮的聲音:帶我追尋到一篇文章 荷光者Bringers of the Light

無意間在完成上一篇網誌人們終究創造了屬於自己的世界時,找到了這篇很特別的文章。
發現它與我的經驗共鳴,並回應了目前在生活中的困惑,書中有一段文字提到:
從前有個男人 想'成為'一個東西叫做'醫治'. 他內心深深地感覺到這種狀態
他想要表達出這狀態.
但是在真實世界中 他找不到一個'工作'讓他可以那樣做.
他找遍了'徵人啟事' 沒有看到多少相關的廣告如 "大型國家醫院徵求醫師"
或 "地方醫院徵求醫師 待遇優渥".
他覺得很洩氣 但是他不畏懼 他決定自己開創生意 開始'行醫' .
他創造了一個形式 他感覺應該會行得通 一切都如計劃進行
除了..幾乎沒有客人上門 即使是少數上門的顧客 也覺得效果不好.
所以他什麼也沒得到 同時 他感覺跟人收費 似乎不大對.
因為他發明這整個遊戲 他覺得有些難為情 甚至有點罪惡感 去跟人家
要他覺得不值的價碼.
所以他幾乎快餓死 他的生命到這裡 已經變成果凍(Jell-O) 他的老婆離開他
宣告他'瘋'了由於'中年危機'而做出瘋狂的舉動, 他的老朋友 也認為他神經失常.
因為他曾經是個 很能照顧自己的人, 現在他住在鄉下 靠著政府失業救濟金過活.
他自己是願意做這樣的犧牲, 因為, 終究, 他是在"做他真正想做的事."
然而 在他內心深處 有個東西告訴他 剛才的說法是個'謊言' 不是真理.
有個公式 他不知道 沒有人告訴他的秘密 服侍上帝或眾人 不應該是那麼困難的
他有點酸楚地告訴自己 真的不該這麼難…
它讓近來的心情較安定了下來,並找回那最初的經驗。在看似清晰明確的目標中,我們的期待離開的當下的存在,形成了身上的焦急與分裂。成功學利用這樣的焦急與分裂來當動力,將人們推向他想要去的地方!這似乎沒什麼不對!它也形成了「下一個七年」的期待及概念,但在這之中「焦急與分裂」取代了曾有「光明、穩定與平安」,心中的疑惑也油然而起....
直到了這篇文章的出現,才喚起了什麼才是我想要的存在
心中正在疑問這帶領者究竟是?... 得到了一個慈祥的笑容...
2008年2月25日 星期一
改變是潛能激發、心靈成長或心理治療
大多數人高估了一年內可做的事,卻低估了十年內可以做的事。-Jim Rohn 出自《野心的力量》在【7年賺到1500萬 /Bodo Schafer 1999】中所提到「改變的五項層面」:
- 【行 動】:如要改變,就付諸行動。
- 【技 巧】:光行動還不夠,必需針對目標行動,並學習更有效率的技巧!
- 【人格發展】:學會技巧並努力行動,但似乎無法持久,因為它與我們的人格特質相扺觸,發展有助於改變的人格,或發展有助於人格的改變。
- 【世界觀】:世界觀是我們所有行動背後的依據,我們相信世界是怎麼樣,決定了我們可以怎麼做,我們無法改變至我們不相信的部份。
- 【自我認同】:最終我們會碰觸到,上述這些背後所存在的根本,我是誰?我是什麼?一切的動力來源,即源自於此一根本的存有,認同即能量的起源、流向及歸處。
改變所需的五個層面,這五大層面的作用,才有可能發生深層的改變。改變是件令人興奮的事,但是一但發現它所需的時間及耐心,許多人即在這場戰役中望之怯步。西方的科學,至力於發現方法,並將成功與否建立於堅毅的意志力之上,為期待改變者帶來無比的挫折。
此時東方的智慧,將在這個世紀展露出光明,曾被視為虛談及空泛經論中,將為在西方科學中深受挫折的人類,帶來一線希望!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已經被淘太的教材中曾學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東方學問,教導我們要改變天下,需從自身做起,修身者,了解物我關係(自我認同)、深究自己在社會中的立場(世界觀)、修養自己的品格(人格發展),之後即是它的展現與發展。
- 傳統西方告訴我們,想要改變先設定目標、找到方向、一路前進!
- 傳統東方告訴我們,想要改變先反諸求已、修身養性、止息妄念!
東方的人迷失在空泛與虛無的概念裡,失去了目標與方法,在上個世紀被西方科學的方法論之前毫無招架之力,然而西方人卻在這樣的方向中深深感到挫折,終於發明了憂鬱症與大量精神疾病。兩者都有其優勢及立足點,並沒有絕對的對錯。這個世紀起,改變來自兩種傳統的超越,而非回到那一邊。
改變的起手勢:設定目標並根本於自身的修養。
2008年2月15日 星期五
2007年7月27日 星期五
關注未來學的起源 YouTube上的影片-Did you Know?
2007年7月27日... 第一次在 走左邊 我們的未來 看到了這支影片,久久不能自已!也開始了對未來學的關注及興趣,未來會如何?的確必然是個有趣的話題!
2006年,位在科羅拉多州的一所默默無聞的公立高中Arapahoe剛結束暑假;新學期開始的時候,校長請該校科技中心的負責人Karl Fisch為老師們解說一下目前教育界的技術發展和趨勢。正好Arapahoe高中獲得了一筆基金會的贊助,幫學校換了兩百多台的電腦,於是Karl就決定以讓老師瞭解未來趨勢的角度來製作一套投影片,希望他們可以知道自己面對的是什麼樣的挑戰,並且進而能夠讓高中生們面對這樣的改變。Karl從書籍、網路、政府資料中整理出了一些數據,並且用淺顯易懂的比喻加入投影片中。(這些數據來自於「世界是平的」作者、教育界的知名人士、美國前教育部長、美國勞工部、麻省理工學院等等……)
在做好影片,配上音樂之後,他把這個影片取名為「Did you know?」;在校內老師面前第一次播放的時候,他還覺得忐忑不安,但幸好底下老師的反應很不錯,讓他覺得這影片似乎達成了他想要傳達的效果。
不過,他錯了。這達成的效果比他想像的還要大。
過了幾天之後,他把這段投影片放到自己的Blog上面供大家觀看。
立即有來自各地的使用者對這投影片感興趣,要求授權讓他們使用在不同的地方。熱心的使用者將檔案改編,重整,上傳到Youtube上和提供各種不同的格式。其他人則是轉寄、上課時播放給自己的學生看,研討會時拿來作引言……
到了現在,這個影片光是在Youtube上就有超過十種版本,將近兩千人把它加為最愛,三百多則對這個內容感到震撼的留言,全部瀏覽人次超過五十萬人以上。(這還不包括在網路以外的地方觀看的人數)
而我看到這影片的時候是在美國休士頓的Rice大學,現場聚集了全美知名學府的研究者,還有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術界人士;掌握上億美金基金會教育經費的計畫負責人在會議一開始的時候一句話也不說的直接開始播放這個影片。
我們必須教導現在的學生,畢業後投入目前還不存在的工作...
使用根本還沒發明的科技...
解決我們從未想像過的問題。
影片播放完之後,現場一片寂靜,而她繼續接道:「轉變,正在發生。各位,我們所推廣的開放教育就是在為了這個趨勢作準備……」
這個影片之所以讓人感到震撼,並不是因為它使用了華麗的特效或擁有超級大明星的陣容。它的震撼之處在於其中所引述的都是事實。它讓現在是世界第一強國的美國中教育界的佼佼者感到震撼,更讓環境、資源遠遜於美國的我感到震撼,我更覺得「我們」(父母、師長、教育家、政策決定者、立法行政官員)都應該一樣感到震撼。
美國前教育部長Richard Riley認為...
2010年最迫切需要的十種工作,在2004年時根本不存在。
因為這世界演變的快速已經遠超過我們的想像,我們本來應該要引導、協助新的世代面對這個劇烈變動的世局。但我們武器配備落後、訓練薄弱,更有各種各樣的強大的敵人虎視眈眈……我們和這些新的世代真的做好準備了嗎?
任天堂光是在2002年就投資一億四千萬美金進行研發。
美國聯邦政府花在教育研發上的經費還不到一半。
確實,驚天動地,以十倍速爆炸成長的事件正在發生。傳統的學習與教育系統都面對了最嚴苛的挑戰,對企業的忠誠度降低、對科技的依賴度增加,科技的進步又讓不會使用科技的人更加弱勢和絕望……
根據估計,《紐約時報》一週所包含的資訊量...
比十八世紀一個人一生可能接觸到的資訊量還要多。
這是一段真實的故事:紐約時報在2007年4月2號的科技版用不小的篇幅報導了我們進行的開放式課程翻譯計畫。而這個記者是在Youtube上面看到台灣一家虛擬媒體製作公司對我們訪談的影片,因此而對我產生興趣,這才找上我的。
隨即,新聞登出第二天我收到一封請求我幫忙的信件,寄信者是在看到報導之後在網路上找到我的Email而寄信過來請我幫忙翻譯麻省理工的一個網路廣告相關計畫。
這個人叫做Andreas Ramos,他是矽谷一家新創公司Position2的執行長。這家公司的工作是網路廣告代理搜尋最佳化。(聽起來很繞口對吧!)他的工作是把客戶所購買的搜尋引擎廣告效果最佳化。Google贊助了麻省理工價值四十五萬美金的網路廣告,但關鍵字和必須由他們自行管理。所以,麻省理工找上了Andreas Ramos,而他額外替麻省理工編寫了48,548個額外的關鍵字,並且透過演算法和網路行銷的技巧進行全球化的推廣。
結果呢?這些廣告每天的點閱次數從52次增加到17,650次,每次點閱所花費的廣告費用降為十分之一……
這個故事完全是真實的,但不過三到四年前,這裡面的技術、工作和機會,幾乎是完全不存在的。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不想當醫生、不想當太空人,而告訴你他們想要當網路廣告搜尋最佳化工程師的時候,你該怎麼辦?
對於這樣劇烈的跳躍和變化,我認為,知識的自由分享和創意是最重要的解決方案。(也因此我才要投入自己的時間和金錢進行開放式課程的推廣與分享)
唯有知識可以自由分享,人類才能夠創造出更多的知識,解決更多的問題,作出更正確的選擇。想想看,如果這個社會上的階級區分成「有錢」接受教育和「沒錢」接受教育這兩種;這還有什麼平等可言?
唯有跳躍性思考的創意才能夠迎接十倍速變化的世界。孩子們擁有結合包容和遠見的創意,才能看穿下一個世代的循環。線性按部就班的思考模式已經趕不上整個世界局勢的變化,唯有跳躍、不受傳統規則束縛、激烈變革,直接得出結論的創意訓練才能夠及時提出解決方案。
在中國,智商排名前四分之一的人...
比北美洲的總人口還要多。
對全世界老師的意義:他們的優秀學生,比我們所有的學生還要多。
這些驚天動地的轉變正在發生,你已經知道了,然後呢?
以上內容轉載自:朱學恆的路西法地獄 - 我們的未來?
而在同年的9月10日看到了它的第二版 你知道嗎? Ver.2
2007年7月18日 星期三
改變的五項層面
下一個七年,這個概念源自於一般人都認為我不會去讀的一本書【7年賺到1500萬 /Bodo Schafer 1999】
大多數人高估了一年內可做的事,卻低估了十年內可以做的事。-Jim Rohn 出自《野心的力量》
書裡的這句話深深的觸動了我的心靈,未來不只是觀察、預測,在我們能掌握的部份,我們究竟做了些什麼?生命的格局中關於命運的意義,在向度上包含著「時間、空間與名稱」而在類別上包含有「天、地、人」,在天地之前人們的確顯得渺小,但這是我們所能掌握及發動之源,於是自己的未來有沒有可能改變的關鍵亦源於其中...
想要改變必需很多層面,本書中介紹五大層面。一旦這五大層面的改變發生,我們才有可能達到徹底的改變。
- 【行動】:對現狀不滿,如要改變,就付諸行動。
- 【技巧】:期望沒發生,因為光行動還不夠,必需針對目標進行行動。
- 【人格發展】:技巧或許可以幫上一點忙,但如果和成功人物相比,他們達成目標毫不費力,成功不只是埋頭努力,而是其性格自然的展現。
- 【世界觀】:許多人的世界觀這副無形的眼鏡,把美麗的世界扭曲成叢林,讓人互相殘殺。改變世界觀,就能改變我們眼中的世界。
- 【自我認同】:最極致的改變,就是認同上的改變,也就是改變我們的看法。
步驟一、目標設定
七年後我想要:
- 想成為_________:希望自己和別人會看到什麼樣的你?
- 想做__________:未來一天的行程是什麼樣子?想做什麼?不想做什麼?
- 想要擁有_______:想擁有哪些財產、朋友、健康、家庭?
三年後我想要:
- 想成為_________:希望自己和別人會看到什麼樣的你?
- 想做__________:未來一天的行程是什麼樣子?想做什麼?不想做什麼?
- 想要擁有_______:想擁有哪些財產、朋友、健康、家庭?
步驟二、寫下想改變的信念
- 為什麼這個信念有時是錯誤的?
- 告訴我這個信念的人,是我想成為的那種嗎?
- 如果我不摒棄這個信念,在經濟及情緒方面,我將付出什麼代價?
- 我的家人及我在意的人又將付出什麼代價?
- 如果改變這個信念,我的生活會改善嗎?感覺會較好嗎?
步驟三、將信念與經驗分離
- 舊信念:了解舊的信念 -> 透過覺察減少它在潛意識下的影響力 -> 覺察
- 新信念:建立新的信念 -> 透過新的項目增加自己的選擇性 -> 重新選擇
- 證據和經驗:透過主動建構的經驗,增加新信念的穩定度及持續度 -> 建立經驗
步驟四、需要三個信念來協助目標
- 情況必須改變
- 我必須改變情況
- 我可以改變情況
步驟五、「如何能」取代「怎麼會」
將希望變成勢在必行的目標,最好的理由就是知道自己的需要,也就是為什麼想做及必須做的理由。時常問自己「如何能」而不是「怎麼會」的問題。